实践教学中心
|收藏|设为首页
第49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蒋艳
发布时间:2024-11-14 浏览次数:1000

蒋艳,女,1977年11月生,从事护理工作28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主任、华西护理学院副院长。扎根基层(泸州)14年,用大爱悉心护理来自偏远山区的乙脑、麻疹、艾滋病患者;2次登上西藏高原,将科学护理的种子撒向生命禁区阿里;3次参加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9年宜宾长宁地震、2020年非洲新冠疫情等医疗救援。顶着余震深入重灾区汉旺,救治受灾人群2557人次;创新性采用以氧合指数为导向的早期长时俯卧位通气联合氧呼吸支持技术与阶梯式新冠肺炎患者营养管理模式,解决俯卧位通气与肺康复、肠内营养冲突的问题,效果显著,使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达93.2%,死亡率从7.17%降至2.17%。受国家卫健委和外交部指派,赴非洲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26天高温高海拔下的坚守,实现输血到造血防疫方针的转变。

扎根基层,用奉献播下博爱初心

蒋艳出生于四川泸州一个小山村,祖父是村里有名的“赤脚医生”。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祖父在田间地头为乡亲们看病的画面,在她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她也想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天使。

20世纪90年代,疫苗接种还没有完全普及,传染病高发,小儿麻疹和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当时传染科收治最多的病种。患儿被病痛折磨,麻疹患儿全身大片红色斑丘疹,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常有高热惊厥,家长焦虑无助。蒋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时,医院没空调,夏天的泸州是个火炉,她和同事在40℃的病房里,每日戴着厚厚的纱布口罩,看起来触目惊心。为了能让孩子们舒服一点、好得更快一点,年轻的蒋艳细心处理孩子们的患处,轻轻地给他们全身擦药膏。为防止皮肤破溃感染,她坚持每天为患儿更换床单和病员服。

1996年,那还是个“谈艾色变”的年代,传染科收治了一例艾滋病患者。确诊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患者的情绪彻底崩溃,自卑、绝望、愤怒、抗拒,失去了生存的勇气,拒绝一切治疗。蒋艳又一次挺身而出,主动来到患者身旁,细心地向患者讲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告诉他科学的应对方式。蒋艳的坚定与信心,使患者慢慢放下所有的防备,开始积极配合治疗,寻找生的希望。

2005年,蒋艳开始投身于脑卒中患者护理事业。运用循证方法查证、用证,她调查了省内外30余家医院,制订我国首部《中国卒中肠内营养护理指南》,就喂养速度、喂养配方、胃肠动力监测等方面提出了推荐建议,并将指南转化应用到临床,成功将脑卒中患者48小时肠内营养启动率由31%提升至90%,喂养不耐受率由36.3%降至15.1%,热量达标率由56.4%升至92.3%,有效解决患者营养不良和喂养不耐受的问题。她将卓越的护理实践成效及时向19家基层医疗机构推广,扩大患者受益面,逾1200名患者受益;为30余家医院培养275名神经科专科护士,有力保障了基层医院脑卒中患者的照护质量。

逆行出征,用无畏彰显责任担当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顷刻间天摇地动,还在泸州工作的蒋艳第一反应便是冲向医院将患者转运至安全地带……很快,医院组织抗震救灾医疗队,蒋艳义无反顾踏上前往重灾区汉旺的征程。她无畏生死,现场救治2557名受灾群众,足迹遍布新开、群力、牛鼻、大柏林、青龙等7个村落,共完成近500人次的巡回医疗工作,保证了重灾区的人群健康。2019年,宜宾长宁地震,蒋艳带着丰富的抗震救灾经验,再次参与医疗救援。

亲历多次突发的重大灾情,蒋艳意识到只有把应急医学发展好,才能挽救更多的生命。她带领护理团队成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救援医疗队(EMT)的中坚力量。华西医院EMT是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应急救援医疗队,目前是中国唯一、全球第二支国际最高级别EMT。这支医疗队极大提高了中国应急医疗救援水平,在后续多次灾害救援中彰显了优秀的救援能力,挽救了无数生命。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她奋战在抗疫现场,筹建发热门诊,腾空间,改流程,模拟演练,在7天内完成20个负压隔离病房的改造,使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收治。她提出以氧合指数为导向的早期长时俯卧位通气联合氧呼吸支持技术与阶梯式新冠肺炎患者营养管理模式,解决俯卧位通气与肺康复、肠内营养冲突的问题,使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达93.2%,死亡率从7.17%降至2.17%,低于国内(4.0%)和国际报告水平(6.2%)。她组织调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揭示疫情下患者数量、救治体系和护理人力三者间的动态变化规律,构建“4R4S”护理应急管理模型。她科学统筹,先后派出418人次护理骨干驰援湖北、新疆、西藏等地,救治新冠患者6777例,圆满完成了常规患者救治和疫情防控双轨任务。

2020年4月15日,蒋艳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赴埃塞俄比亚、吉布提指导抗疫。为了找到因地制宜的方案,减少当地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她一遍遍与当地医护人员交流气溶胶防控技术,探讨氧疗过程中每一个可改进的细节;指导防护装置发生意外脱落或者损坏时的应急处置方案;讨论防护物资缺乏时的安全替代方案……蒋艳和队员们一起通过挖掘本土潜力,变“输血式”援助为“造血式”援助,为有效控制两个国家疫情的蔓延作出积极贡献。为表彰她的突出贡献,吉布提共和国授予她“骑士级独立勋章”。

服务社会,用行动传递无声大爱

5年,蒋艳积极践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组织护理专家免费义诊,为贫困患者申请补助基金。她2次登上青藏高原,多次深入新疆克拉玛依,帮助发展较落后的省份和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改善医疗条件。

蒋艳先后牵头建设重症护理、伤口护理、糖尿病护理等18个中华护理学会临床教学基地,24个四川省护理学会专科护士基地;探索高级实践护理在中国的实现路径……为西部乃至全国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和临床护理服务水平作出积极贡献。近5年,为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103家医院培养专科护士4981人。

面对四川省循证护理发展整体滞后的情况,蒋艳深入调研,充分论证,联合西南片区53家医院反复申请,筹建循证护理专委会。最终,四川省护理学会的专家被她对专业的执着和热爱打动,一致同意破例在中华护理学会没有循证护理专委会的情形下,成立四川省护理学会循证护理专委会。她帮助西部地区近20家医院成立循证护理小组,聚焦护理质量提升。其中,德阳市人民医院通过学习循证护理方法,带动区域内医疗机构通过建立集束化管理策略,成功将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从1.30‰降至0.19‰,获亚洲医院管理金奖。她又在四川大学成功申请开设循证护理课程,培养循证护理人才500余人,为基层医院实施基于科学思维的护理实践构建了基本人才队伍。

“专业、敬业、精业,才是全球通用的语言。”这是蒋艳在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也是她28载护理之路的真实写照。她一直在用行动践行南丁格尔誓言,用大爱诠释护理的真谛,在提灯筑梦中照亮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