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惠,女,1971年12月生,从事护理工作32年,山西省红十字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从非典到汶川地震再到新冠疫情,每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她都主动请缨,奔赴一线。她创新开展的科学、高效、有序的援鄂护理“山西模式”,对提高救治率、降低病亡率起到了积极作用。她率先在山西开展首例三腔营养管盲插技术,创新危重患者“床旁一小时”查房模式,构建科学护理质控体系,极大提升了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作为医院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支队队长,她带领志愿者走向社区、家庭、学校、工厂,开展慢病管理、居家照护、急救复苏等志愿活动,受众达16万余人。她帮助被遗弃的孤儿顺利完成脊柱侧弯矫形手术;带头自发组织志愿突击队承担封控区核酸采集,紧急施救伤病居民;为贫困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送知识、送技术、送教育、送专业等帮扶活动。
她是历经风雨、身经百战的白衣圣斗士,她是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护理志愿者,她是匠心独具、专业精湛的重症护理人,她是率先垂范、身先士卒的护理领航人。
从事护理行业32年,张颖惠从一名护士成长为ICU护士长,再到全院1600余名护士的“大管家”,岗位在变,职责在变,不变的是对南丁格尔精神的坚守与传承,对患者如亲人般的爱心与耐心,对护理事业的热爱与敬畏。
32年坚守,32年深耕。从老年科、骨科到神经内科再到ICU,不断锤炼下,张颖惠逐渐成长为护理专家。她率先在山西开展了首例机械通气患者三腔营养管盲插技术,保障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创新了 “床旁一小时”查房模式,带领护理专家组到病床旁对危重患者视、触、查、听,联合制订护理计划,每日动态追踪,极大提升了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在全省广泛推广运用,收到良好效果。
面对年仅8岁、多脏器损伤、经历了7次手术的患儿,时任ICU护士长的张颖惠为他“量身定制”了专业化、精细化、个体化的方案,并亲自带头完成。一次查房中,她发现孩子腹股沟伤口处突然大量出血,经验丰富的她马上判断可能是股动脉破裂。她一边迅速加压止血,一边紧急联系医生手术,经过积极抢救,孩子终于转危为安。一名颈椎骨折的德国患者入住ICU,环境的陌生、语言的障碍、突发的意外,使身处异国他乡的患者感到十分恐惧,拒绝治疗。张颖惠耐心介绍环境、工作流程、治疗方法、医疗水平,还设法联系到患者的家庭医生,共同制订出合适的诊疗、护理措施。治愈回国之际,该患者一句“感谢你,感谢中国!”尽显大爱无疆。
2003年,非典暴发,山西成为重灾区,各医院紧急组建隔离病房。张颖惠主动报名,作为医院第一批科室第一个投入抗疫战斗。冒着随时被感染的风险,她配合气管插管、处理患者分泌物、翻身、拍背、吸痰……勇敢、年轻的她,满腔热忱、充满激情。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张颖惠又主动投身于灾区伤员的救治中。精心照护伤员的同时,她还针对有心理危机的患者运用专业心理康复技能,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创伤应激期。
2020年,湖北武汉新冠疫情暴发。面对危机和挑战,张颖惠作为山西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护理队长,带领6家医院100名护士,到达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开展救治工作。摸底调研、防护培训、制定预案……一位患者的降压药用完了,面临物资匮乏的情况,张颖惠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安排应急分队为患者找到了急需药品。有位心脏病新冠重症患者出院时得知老伴去世的消息,张颖惠就备好了急救药品和物品,率领急救小组守候在床边,直到老人平稳度过。为了让每位护士工作时间均等、休息时间均衡的同时保证工作质量,张颖惠自主创新研发了“循环矩阵、任务均衡”排班法,使团队不仅高效运行,还保障了护士的身心健康,在医疗队中广泛推广应用。此外,她还带领团队制作慢病管理、并发症预防、防控指南及康复锻炼等42个湖北话与普通话版的宣教视频,把服务从院内延续到出院后。她参与编写的《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整体护理专家共识》,不仅带来了同质化护理,也为同道提供了循证依据。
支援武汉的56天,张颖惠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重症技能和管理理念,创造了护理管理“山西模式”,全面展现了山西护理的专业能力和整体实力。
作为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支队队长,张颖惠带领志愿者走向社区、家庭、学校、工厂,开展慢病管理、居家照护、急救复苏等志愿活动,受益达16万余人。作为中华护理学会重症护理专家,她经常组织全省护理专业培训,还利用休息时间赴贫困地区讲学、会诊、指导、帮扶。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飞霜,张颖惠无怨无悔,秉持“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把热爱、进取和责任刻入生命的年轮,把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镌刻心中,做南丁格尔的践行者,做健康事业的守护者,做优质服务的倡导者,做敢于追梦的奋斗者。